
网络上一句笑谈,竟被美军高层当真了——他们不再只想比拼科技久联优配,反而把目光投向了“意志”和“勇气”。最近,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·德里斯科尔在一次播客里坦言,他已无法断言一旦中美开战谁会胜出;话锋一转,他又表示如果真的交战,美军将凭借“钢铁般的意志”取胜。
这话让人回想起当年志愿军在装备上处于劣势,却以“钢少气多”的精神抗衡美军的情景。如今美国高层把类似的话语拿来用,折射出其对技术差距和未来战争形态的焦虑。
德里斯科尔在采访中也承认了中国军力的进步:经济几十年快速发展,科研创新、博士人才培养以及专利产出等都令人惊讶,技术力量“非常有效”。但他同时又认为中国“太依赖技术”久联优配,断言一旦打起地面战,美军依靠士兵的“勇士精神”能逐场取胜。这种论调和中文网络多年流传的那句“你们有飞机大炮,我们有钢铁意志;现在我们也有飞机大炮了”的说法不谋而合。
事实上,德里斯科尔的表态并不是孤立的。此前美防高层曾紧急召回驻外高级将领开会,外界本以为是调整重大战略或部署,结果议题竟然是如何重振部队的“勇士精神”。从一种侧面说明,美军在面对对手军力追赶时,开始把心理建设和士气提升当作一种补偿手段。
展开剩余57%但要注意,美军试图复制的所谓“钢铁意志”与中国军队精神的根源并不相同。中国军队的斗志深植于长期的文化传统、政治信念以及训练体制,这不是靠几场会议或几句口号就能复制的。正如一些前美方官员所提醒的,即便拥有丰富实战经验,也不能自满。
历史和现实都提供了对比:过去美军凭借精确制导和信息化能力,在海湾战争等冲突中实现了压倒性优势,不怎么强调“意志”;而在某些近距离作战场景中,即便装备先进,仍会因为战场环境和担心误伤而受限。与此同时,我方军事力量在装备数量与技战术上也在快速发展:从舰艇吨位增长、航母弹射试验到高超音速武器和大量战术无人机的列装,现代作战的面貌正在改变。谁还会愿意回到“拼刺刀”的老路?显然,现代战争更复杂,既需要科技,也需要人心,但单靠放大任一因素来下结论,都过于片面。
总之,美方高层喊起“勇士精神”,既是对自身处境的焦虑反应,也是心理战与文化构建的一部分。对于我们来说,科技进步与不减的精神底色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实力——既有更强的武器,也仍然保有那股坚韧不拔的意志。哪怕时代和装备都在变化,这种意志从来没有消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