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提到“全球最大运输机”,很多人会想到在俄乌冲突中被摧毁的安-225“梦想”号。这架飞机是冷战时期的产物,也是人类航空工业巅峰的象征。但美国显然不甘心让这一桂冠旁落。最近有消息称,美国空军正在推进下一代战略运输机(NGAL)计划,一家名为拉迪亚(Radia)的初创公司更提出了“风行者”(WindRunner)方案宏图配资,其体型比安-225还要大,货舱空间更是碾压现有机型。据说,在某些情况下,一架“风行者”的运输能力,能顶上12架中国的运-20。
要理解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,先得看看美军现有的运输体系。美军目前依赖三款主力运输机:
- C-5M:长75.54米,最大起飞重量418吨,最大载重122吨,是战略投送的核心,但只能依靠条件完善的大型机场,适合“基地到基地”的运输;
- C-17A:长53米,最大载重77吨,虽然不如C-5庞大,但能野战起降,属于多面手;
展开剩余73%- C-130系列:载重约30吨,专攻战术运输,可直接飞到前线甚至土跑道。
这种分层体系在冷战后非常高效,但随着C-5M和C-17逐渐老化、停产,未来必然会出现运输缺口。于是,美军提出几乎不可能的要求——一款新机既要继承C-5M的超大运力,又要拥有C-17的野战部署能力,还得在战场环境下具备强大防护,甚至考虑加装激光武器拦截威胁,同时开发新型加油方式,把加油时间从一两个小时缩短到十几分钟。这些需求组合在一起,看上去更像是“PPT上的幻想”。
在这种背景下,拉迪亚的“风行者”进入视野。这款飞机原本为运输超长风电叶片而设计,全长108米,翼展80米,高24米,机身远超安-225。货舱长达104米,容积高达6800立方米,是C-5的7倍,是C-17和运-20的12倍。换句话说,它能一次装下12架“阿帕奇”、6架“支奴干”,甚至整体运输4架F-35。对于美军的分布式作战,这种“整机打包”的运输方式极具吸引力——飞机一落地宏图配资,装备即可直接投入使用,省去了繁琐的拆装环节。
不过,这架飞机的最大载重量只有72.5吨,甚至低于C-17。它的优势在“空间”而不是“重量”。这符合美军未来的作战思路:在印太冲突设想中,战机和装备要分散到多个小型机场,与其追求极限吨位,不如整体搬运整套设备和前进基地,让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。
但问题在于,这样的“超级运输机”真的能在2030年前问世吗?从技术角度看,让一架长108米、翼展80米的巨型飞机在1800米跑道上起降,本身就是巨大挑战。更不用说美国军工一贯的“拖延 加价”传统,从F-35到KC-46都是前车之鉴。如今要在“全球最大体量”和“最强适应性”之间两者兼得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
从战略角度看,这个项目传递出强烈信号。运输机是战略投送的桥梁,决定一国能否实现跨洲作战。冷战时期,美国用C-5和C-141在海湾战争中42天内空运50万人和50万吨物资,奠定胜局。俄乌冲突中,俄罗斯也尝试用伊尔-76空投突击基辅。如今中国的运-20已经形成规模,美军自然不可能坐视在这一领域落后。如果“风行者”能成功,美国空军将重夺战略投送上的优势。
对中国而言,也无需过分担忧。首先,“风行者”强调容积而非载重,它体型巨大,但相对脆弱,一旦暴露,很可能成为远程打击的“活靶子”。其次,美国要在2030年前量产这种飞机,至少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投入和技术突破,而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军工效率能否支撑,本身就存疑。
换句话说,“风行者”即便最终能飞上天空,也未必能真正改变未来的战略格局。它更像是美国在保持空运优势上的一场豪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